戶籍改革:積分落戶制度如何科學推進成難題
- 職場資訊 -
政策法規
-
中國教育在線
-
- 更新日期
2014-08-01
7月30日,國務院出臺《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》(簡稱《意見》)。“從全國看,北京和上海是戶籍改革的難點。”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說,“因為,這兩個城市的戶口所附加的社會福利最多。”此次《意見》對特大城市戶籍改革進行了明確:“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。改進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城市現行落戶政策,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。”
戶籍改革給京滬出了哪些考題?
北、上、廣,承載了無數人的夢想和希望。“大門打開,肯定會吸引大量人口進入;大門關上,又產生不平等。這里面的關鍵問題,是公共資源如何均衡分配,城市功能怎樣取舍。”顧駿說,“大城市要實現產業轉移,不只要轉移低端產業,也要有選擇地轉移高端產業,因為每一個高端下面都連帶大量低端,‘舍’才能‘得’,才能更好地實現城市功能的優化。”
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:2012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69.3萬人,比上年末增加50.7萬人。其中,常住外來人口773.8萬人,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7.4%。
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:至2012年末,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380.43萬人。其中,外來常住人口達到960.24萬人。
特大城市人口膨脹已超出了城市的承載能力。2013年,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《京津冀發展報告(2013)—承載力測度與對策》顯示,北京市綜合承載力分值為1.38,超過警戒線1。北京市的人口密度已超出了土地資源人口承載力,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水源枯竭、垃圾圍城、霧霾肆虐、交通擁堵等。
此次《意見》明確,改革的一項基本原則是“堅持因地制置、區別對待”,并提出“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、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,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”。這背后則需要城市功能的科學定位,需要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,這正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要義所在。
積分落戶制度如何科學推進?
針對特大城市的戶籍改革,此次《意見》明確,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,以是否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(含租賃)、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、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主要指標,合理設置積分分值。按照總量控制、公開透明、有序辦理、公平公正的原則,達到規定分值的流動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、未成年子女、父母等,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人口。
早在去年6月,《上海市居住證管理辦法》面世。持有上海市居住證的“新上海人”迎來積分時代,達到標準積分120分,所享待遇與上海戶籍居民基本相同。基礎指標包括年齡、教育背景、專業技術職稱和技能等級、在上海市工作及繳納職工社會保險年限等指標。
顧駿認為,“中國戶籍制度最難啃的骨頭在京滬,戶籍制度背后捆綁的一系列社會福利也很難一下子剝離。積分制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”。有關專家也提出,下一步,要進一步完善積分制。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不是單一的,既要注重學歷、職稱,也要重視工作年限,科學設定積分年限。
公安部副部長黃明透露,300萬—500萬人口的大城市將統一實行積分制,天津、上海、廣東等多個城市已實施積分制,北京也將會及時出臺本地的積分落戶制度。“關于積分落戶制度,應該由各個城市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制定。”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指出,廣州在積分制中設立了一個較低的門檻,比拼社保繳納時間長短。但廣州的情況跟上海、北京不一樣,前者制造業相對發達。因此,“社保繳納時間”“學歷”等所占權重需要科學考量。
中小城市如何分流?
“全面放開”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,“有序放開”中等城市(城區人口50萬—100萬)落戶限制,“合理確定”大城市(城區人口100萬—300萬)落戶條件,“嚴格控制”特大城市人口規模(城區人口500萬以上)—《意見》中,不同的用詞體現了政策的導向。
7月30日,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在國新辦舉行的戶籍改革發布會上透露,中小城市是我國農民工的重要流入地。根據統計,到去年底,全國農民工總量是2.69億,大約有50%以上的外出農民工分布在縣級市和地級市,“無論是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,還是促進農民工落戶,增強中小城市的吸引力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”。
他透露,下一步,一是要改善中小城市的交通條件。二是要夯實中小城市的產業基礎,要鼓勵引導產業項目,在資源環境承載力強、發展潛力大的中小城市進行布局。三是要加強中小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。“從國外的經驗來看,很多著名的大學都分布在中小城市,而且這些城市也因此而聞名,但在我們國家這種情況是少見的。我們要優化中小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和教育、醫療等公共資源配置,這些資源要向中小城市和縣城傾斜,要引導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,優質教育和醫療機構在中小城市設立分支機構。”李樸民說,“當然,要增強中小城市的吸引力,還要突破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。”